《财政研究》|| 高培勇:新时代中国财税体制改革的理论逻辑
新时代中国财税体制改革的理论逻辑
中国社会科学院 高培勇
内容提要:新时代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在一系列全新的理论判断基础之上:以国家治理范畴定位财政;以国家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定位财税体制;以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定位改革目标;以公共财政体制升级版定位现代财政制度;从国家治理视域定位财政职能。将这些判断拼接在一起,可以发现,其间贯穿着一条环环相扣的逻辑线索,由此构成了支撑新时代财税体制改革的理论逻辑。
关键词:新时代 财政 财税体制改革 现代财政制度 国家治理现代化
新时代财税体制改革,首先起步于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财政再定位。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所做出的“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中共中央,2013)这一理论判断,事实上改变了以往关于财政的定位:将财政由一个经济范畴提升为一个国家治理范畴。
对于财政,我们历来把它视作一个经济范畴并在经济生活领域加以定义(许毅、沈经农,1987)。所谓财政,就是政府的收支或政府的收支活动。并且,政府的收支或政府的收支活动之所以必要,其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满足通过市场机制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社会公共需要。或者,就在于提供或生产通过市场机制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公共物品和服务(陈共,2012)。换言之,它所关注和对接的是政府职能层面的基本问题。
随着财政与国家治理相对接,以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加以定位,它也就从经济领域被推进到了国家治理层面。注意到国家治理是一个整体性、系统性概念,绝非某一领域、某一方面可以涵盖。立足于国家治理的总体角度,财政固然仍可表述为政府的收支或政府的收支活动,但它不再仅仅是一个经济范畴,而是一个可以跨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领域的国家治理范畴。并且,从根本上说来,在国家治理层面的政府收支活动之所以必要,就在于满足存在于不同经济社会主体之中的公共利益—社会公共需要。或者,就在于提供或生产与各个经济社会主体公共利益相对应的公共物品和服务。换言之,它所关注和对接的是国家治理层面的基本问题。
由经济范畴提升至国家治理范畴,注意到这一改变植根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宏观背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改革一起联动又是全面深化改革有别于以往改革的突出特征,再注意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在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可以发现,它的意义非同小可。以此为转折点,作为一个国家治理范畴,财政便跻身于国家治理层面,成为可以跨越国家治理所有领域、覆盖国家治理所有活动的综合性因素。作为一个具有基础性和支撑性意义的国家治理范畴,财政的活动边界便延伸至国家治理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成为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抓手。
引申一步说,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以财政作为基础和重要支柱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以财政作为治国理政重要抓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换言之,财政不仅要作为政府的收支或政府的收支活动而发挥作用,而且要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而在国家治理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发挥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
说到这里,将上述的各个理论判断拼接在一起,不难理出如下的逻辑链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在于推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是坚实而强大的国家财政,构筑坚实而强大的财政基础和财政支柱要依托于科学的财税体制,科学的财税体制又要建立在现代财政制度的基础之上。
于是,以国家治理范畴定位财政→以国家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定位财税体制→以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定位改革目标→以公共财政体制升级版定位现代财政制度→从国家治理视域定位财政职能。以此为基础,让财政融入并覆盖国家治理活动全过程和各领域,全面发挥财政对于国家治理的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便成为可以勾画出的有关新时代中国财税体制改革的一幅十分明确而清晰的“理论路线图”。
全文刊发《财政研究》第11期
策划:邢 丽
采编:何利辉 于婧华 张斯聪(实习)